图片新闻
推动深度融合 实现创新驱动 ——2017年军工行业国产数控机床应用座谈会暨国防科技工业智能制造论坛召开
推动深度融合 实现创新驱动
——2017年军工行业国产数控机床应用座谈会暨国防科技工业智能制造论坛召开
4月18日,2017年军工行业国产数控机床应用座谈会暨国防科技工业智能制造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与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具体承办。上午的会议由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陈惠仁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主持,下午的论坛由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周武胜理事长主持。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发展计划司宋宝丽巡视员、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罗俊杰副司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与国防协调发展司李新民副巡视员出席会议并发言,军工集团公司及重点企业代表、机床工具行业企业负责人共200余人出席会议。
长效合作 高档数控机床供应目录分批发布

合作共赢 从初步融合走向深度融合
推广国产数控机床应用的长效合作机制始于2005年。一直以来,秉承“政府主导、行业协会搭桥、供需互动”的宗旨,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表彰国产数控机床优秀合作项目、发布供求信息、组织供需对接交流等多种工作方式,长效合作机制日渐深入,内容持续完善,成效不断提高,为国产数控机床在军工领域的应用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10多年的机制运行,已形成“政府主导、行业协会支撑、供需企业广泛合作”的工作模式。
2016年,国产数控机床应用长效合作机制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加强了对国产设备支持的针对性。和平利用军工协会陈晶晶秘书长在工作报告中指出,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为适应“十三五”国防军工和机床行业发展的新形势新环境,长效合作机制将工作和服务方向调整为:从重数控机床产品应用,转化为应用与质量跟踪评价并重;从支持主机产品推广,转为主机与数控系统并重;从以军工需求牵引机床产品研发,转为军工个性化工艺预研定制产品;从单台设备推广,转化为重视成套成线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
服务方向的调整表明长效合作机制正在不断推进军民融合走向深入。工信部罗俊杰副司长在发言中对长效合作机制近年来的对接效果予以肯定,强调在共性技术、数控系统等核心零部件领域以及重点领域高端应用方面都取得明显进步。他还提到了数控机床04专项2017年工作推进情况,其中一个重点工作就是军工领域的换脑工程。即针对军工行业在用的数控机床,采用国产数控系统替换进口数控系统,保证军工生产的安全可控。换脑工程作为04专项重点课题,已经纳入2017年课题指南予以支持,由此也可见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军民融合。
军民深度融合带来的是双方合作共赢的喜人局面。发改委李新民副巡视员在发言中指出,军民深度融合在保障军工科研生产任务完成和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安全的同时,有力带动了机床行业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将进一步培育和发展高端机床市场。机床协会郭长城副秘书长在介绍中国机床工具产业发展趋势时表示,中国机床产业目前已经具备了为军工领域提供支撑的条件与基础,而军工高端工艺需求又不断拉动国产数控机床设备在质量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军工行业的一些高标准的要求意味着两个领域的合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创新发展 智能制造新模式助力军民融合
在经过10多年的发展历程后,长效合作机制正在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当前,国家正在进行深化改革,为实现“稳增长、调结构”,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针,军民融合成为一个新的重要发展方向。2017年1月,中央正式设立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委员会主任,彰显了国家将军民融合战略继续推向深入的决心;同时,世界正在爆发的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核心是实现智能制造。新形势、新环境要求长效合作机制树立新思路、实现新发展,适应国家改革和发展战略。
在新背景下,2017年长效合作机制一个重要支撑点就是国防科技工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发展,建立适用于国防科技工业现状和特点的智能制造模式,并探索立足于国产制造装备和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从而进一步推动军工行业和机床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防科工局宋宝丽巡视员在发言中强调军工领域要向数字制造、智能制造推进,鼓励军工企业与机床企业在先进制造领域,比如主轴、数控系统等领域深度融合。毋容置疑,在国防科技领域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研究探索国防科技领域智能制造模式,指导国防科技领域智能车间、智慧院所建设已经成为长效合作机制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兰海侠)